2020/6/20 0:00:00
《舌尖上的中國》、《傳承》、《鐵梨花》、《焦裕祿》,這些片子內(nèi)容各異,風格各異,但它們的幕后,有同一位調色師——殷亮。
殷亮的色彩魔法,就是達芬奇調色臺實現(xiàn)的。調色,可以給影片賦予全新的色彩、為影片注入新的活力。
“色彩是視覺的情緒。我做的工作,就是讓色彩更好地配合內(nèi)容表達,突出影片的風格。一個好的調色,必需要過三關”,殷亮說。
第一關,連貫。調色是門苦差事,枯燥且熬人。處理一個鏡頭,一兩個小時很正常,一部片子幾千個鏡頭,忙的時候,殷亮從早到晚都不挪窩。人不挪窩,是為了讓畫面更流暢,不一樣的清晰度、明暗度,在這一關,都通過調色變得和諧統(tǒng)一。
調色前后的對比
5月份,由中視北方承制的微紀錄片《我們在一起——中意同心抗“疫”》就是在殷亮的調色之后,解決了因拍攝設備不統(tǒng)一,素材來自四面八方導致的畫面雜亂不一的問題,起到了“妙手回春”的效果。
第二關,氛圍。《臥虎藏龍》的綠色,《紅高粱》的紅色,永遠是觀眾對影片最難以磨滅的記憶。每次調色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定色調,色彩承載著人物不同的情緒,不同顏色的相互組合又能呈現(xiàn)出更加微妙的情感表現(xiàn)。所以,一個好的調色師也要讀懂人心。
通過調色讓畫面更具感染力
第三關,敘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每一種技術手法的加入都讓敘事更豐富。調色,不只是賞心悅目而已,用好了,它還能講故事。
通過調色展示人物回憶
以往電視劇里,回憶的畫面都是靠剪輯手段,殷亮在電視劇《絕命后衛(wèi)師》的制作中,經(jīng)過和導演溝通,嘗試采用調色的手法來呈現(xiàn),為整個回憶過程增加了半模糊的效果,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劇情發(fā)展的不一樣。
別看殷亮講起工作頭頭是道,可一開始他并不懂調色。2006年,中視北方引進達芬奇調色系統(tǒng)。在當時,國內(nèi)擁有這套價格高昂設備的公司屈指可數(shù),國內(nèi)的調色師更是鳳毛麟角。一套色彩敏感度測試題讓殷亮意識到自己的色彩天賦,從此他開始了探索色彩的旅程。
即便有了天賦的加持,學習還是要靠實實在在的下苦功夫。他一邊查單詞一邊實操,“啃”完了達芬奇厚厚的全英文說明書。2011年,央視記錄頻道開播,頻道首播的第一部片子是《美麗中國》的國內(nèi)版,這也是殷亮參與調色的第一部片子。他說,正是這部片子讓他意識到,這條路走對了。
《美麗中國》海報
《美麗中國》由世界聞名的英國BBC自然歷史制作小組和中央電視臺影視制作主力——中視傳媒合作制作。該片也是BBC和中國電視臺的首次合作。該片曾榮獲第30屆“艾美獎新聞與紀錄片大獎”最佳自然歷史紀錄片攝影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音樂與音效獎。
調色十年,殷亮在中視北方找到了施展才華的大舞臺,紀錄片、電視劇、宣傳片、廣告片、電影,通過不同的作品中磨煉,殷亮成長為少有的全能型調色師。
2018年,殷亮調色制作的央視紀錄片《傳承(第二季)》第三集《德行》榮獲了業(yè)內(nèi)首個4K超高清制作技術獎——金帆獎。
調色帶給殷亮的不僅是事業(yè)上的收獲,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性格愛好。曾經(jīng)是熱愛籃球、足球、羽毛球的追風少年,如今是愛釣魚、愛喝茶的“禪師”。他說,這些愛好是從事調色工作后慢慢養(yǎng)成的,能幫他磨練心性,“只有內(nèi)心沉靜下來,才能更好地揣摩片子的調性。”
殷亮的茶室一隅
已過而立之年的殷亮,心中仍有夢想,他想當導演,他還在學習編劇。他說,早晚有一天,他要拍出一部自己的片子,一部用自己的色彩來講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