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8 0:00:00
多年來,中視北方協助中央電視臺完成了數次直播工作,為其提供直播方案和技術服務。從珠海航展、釣魚島巡航,到西藏雪頓節、墨脫公路通車,從疆電外送到青海察爾汗鹽湖架電,從雅安地震災區的最前線到5000米深海潛水艇……電視直播,帶給我們的是身臨其境般的現場感,讓我們第一時間感受到事件帶給我們思考和震撼。豈不知,在每一次直播的背后,都充滿了許多酸甜苦辣。讓我們選取幾次直播場景,聽中視北方的技術員講講直播背后的故事。
蛟龍號上的從“無”到“有”
2011年7月,中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沖擊5000米深海,締造我國海洋科研新傳奇。在這挑戰人類極限的現場,中視北方技術員李彬有幸參與了直播工作。這是李彬第一次獨自做的直播工作,也是他直播工作中經歷故事最多的一次。
李彬:這是全球范圍內第一次通過兩部海事衛星通訊天線捆綁來做視頻直播。最初,為了安裝天線,船廠幫忙在天線甲板上焊了兩個鐵架子用來固定蘑菇頭天線。問題是天線甲板在船前端的頂層,而我們的工作地點在船尾,短時間又定制不到超長的饋線。天線的位置已經固定,挪動不了了,所以終端的位置就只能放在一間宿舍里面。這是唯一的一間女生宿舍,里面住著兩位記者和一名科學家。由于兩條饋線要從窗戶接進來,勢必要破壞船艙的密封,所以第二天早上起來,就聽到了三位姑娘在凌晨四點的時候起床抗洪的趣事。雖然在窗口墊了很多層的毛巾,粘了很多層的膠帶,也擋不住海上的暴雨。
節目上的趣事就更多了,主要原因就是信號問題導致的溝通不暢——海事衛星電話在太平洋上只有一顆衛星能夠覆蓋,對于電話天線的指向性要求就很高;海上又沒有參照物,船隨著洋流運動,非常容易就使電話線路段斷掉。記得當時給9套做直播連線時要求畫外音解說,演播室同傳。負責畫外音解說的叢記者手里有一部電話,我旁邊負責傳送的技術員有一部電話。演播室通知還有五分鐘進連線時,負責技術傳送技術的楊昭電話斷了,這時候叢記者在和演播室的主持人一邊聊天,一邊擺弄挑桿上的話筒毛衣,攝像也在調試鏡頭,到處拍一些空鏡。因為電話還沒有接通,我們都沒有收到提前開始的信息。接下來當叢記者開始一個人自言自語的時候,我們都以為他在試聲音,可過了一分多鐘,大家就覺得不很對頭,因為他說的很正經,不像是在試聲音,于是我們趕忙讓攝像給一個穩定的全景畫面……
在沖擊5000米下潛實驗的前一晚上,關于節目策劃討論到很晚,雖然與演播室的合練很短暫,但對每一個階段的進程已經做了很細致的討論。早上八點鐘,就在大家全都準備就緒了的時候,衛星線路卻突然連不上了。由于當天要照顧四套的連線,一時間后甲板上已經混亂不堪:楊昭為重啟衛星終端和編碼器等設備而滿船狂跑、指揮員在催著要準備開始下潛、演播室里不停的催著要信號……好在二十分鐘以后,一切就緒,準備給四套做第一檔連線。與上一次經歷相似,這次兩部電話全斷了,于是試聲音的部分被當做直播播了出去。
返航時再看這兩次直播錄像,大家還是忍不住大笑,而兩次因信號問題導致的溝通不暢,也催生了2012年7000米海試直播最大的進步,也促使我們完成了通過捆綁海事衛星進行直播的技術突破。
三門核島的體能激發
2013年,浙江臺州三門的核島封頂直播。客觀條件的限制,不論是對人員的技術,還是對人員的體能,都提出了新的挑戰。許多時候你覺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實根本不是不可能,只是你沒去嘗試,這是馬劍在這次直播中的真實感受。
馬劍:在距直播開始還有二十分鐘的時候,導播突然想在直播中切入一個頂與核島閉合的畫面,這需要在核島的邊緣架設一臺GROPRO微型攝像機,并且要經微波設備將畫面傳送到轉播車上。由于當時我們都在核島下面的轉播車內進行設備調試,并沒有做在核島上方傳輸信號的準備,所以一聽到導播的要求,我們趕緊動身,背上攝像機和微波發射裝置,向核島頂部沖刺。
事情往往是看似容易,做起來難。核島封頂只是外部整體封裝,但內部的一些設施還不完善,整個核島大概有一百多米高,內部是用腳手架搭建的攀登架,有些地方用木板鋪上,但要想向上走,只能一點一點地向上攀爬,并且有的地方還是懸空的,看得我心驚肉跳。當時心想:還好不只我一個人,還有微波的技術人員陪著我呢。可天不遂人愿,為安全起見,現場只能再允許一個人進入。我正暗自慶幸興許不用冒這個險呢,誰知就在短短幾秒后,直播負責人決定讓我上,理由是微波設備和微型攝像機我都會使用,而微波技術人員只會使用微波設備。這種情形下,我也只能硬著頭皮向上沖了。
在現場施工人員的帶領下,我背著設備,艱難地向上爬。不時聽見對講里導播的詢問:“還有多高? 還有多長時間? 別著急,安全第一……。”我唯一給出的回復是:“馬上!快了!這就到!”就這樣用了大概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我爬到了頂層,這時我已經是呼哧帶喘,滿身大汗了。來不及休息,我趕緊找合適位置架設設備,終于趕在直播前兩分鐘試通了信號,最終圓滿完成了直播任務,而且大家都覺得核島頂部閉合的畫面很精彩。
直播結束后,從上面下來竟然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我很驚訝為什么上去的時候能那么快,也許是因為當時一心想著抓緊時間向上沖,要趕在直播前試通信號,才會激發出自己的潛能,用短短的時間攀上百米高的核島吧。
這些年的直播經歷,每一個技術人員都能說出一串故事,但所有的這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財富,都是經驗的累積,都是為了最后電話里那一句:看見了、沒問題、線路通了!汗水和淚水過后,面對換來的一次次認可與贊許,他們痛并快樂著。